心理学里曾经有一个火出圈的词,叫做自我个体化。
自我个体化是一种挥之不去的NPC感,当你如果与人接触,处处都小心翼翼,甚至连说话,都不敢太大声,被人盯着做事就会很容易紧张,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自我客体化的创伤反应。
自我课题化会让我们深陷一种被凝视感,而以第三者的角度旁观自己,每做一件事之前都会纠结别人怎么看。例如编辑好了一条朋友圈,却在想这措辞是不是太肉麻不发了;受了委屈,想为自己辩解,却在想自己是不是太过敏感不说了。就这样,我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,还将自我价值的决定权交到了别人手上。
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过,凝视是来自上位者的软暴力。被凝视的感觉之所以不舒服,是因为凝视不仅仅是观察,它还包含了评价,甚至攻击的权利。
你好不好、对不对自己无法掌握,而是交给了另一个他者评判,被凝视者是一个客体,失去了主体性,需要忍受消极评价,没有能习惯这种感到不安全的负面评价,自我个体化大大限制了一个人的能力发挥。
举些例子,相信有人初、高中写作文时会过度的小心谨慎,每一次的浅词糙节,都在想这样讲老师会不会反驳,要是同学看到会不会笑话我?这种拧巴造成的后果就是,我不会表达了,就算写出来,也是词不达意。
摆脱自我客体化,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建立稳定的自体感,坚定的、固执的、不讲道理的、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,你才是自己人生故事的编织者。
其实我们生命中出现的绝大多数人,对你的看法,其实都无关紧要,他们既不了解我们的处境,也不关心我们的结局,他们对我们的评价,未必能反映我们真实的自己,正如杨绛先生说的那样:人要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,在别人的世界里顺其自然。